2007年3月25日

《向邪惡追索》

        一直到先前無聊去複習舊的心得,才驚覺自己已經多久沒去書中的紐約找馬修喝咖啡了!(笑)
        去年七月,還以為只是是去年將近月底幾個月份的事呢!也怪不得,腦子裡有種過了很久的感覺,原來,實際上的確蠻久了。
        而不只是閱讀兩本馬修之間相隔太久,由於這本書也與《行過死蔭之地》(A Walk Along the Tombstones)一樣,當初在母校的圖書館找不到,因此,一直到今年國際書展,才把它帶了回家。

        越是閱讀史卡德系列,我就越加明白,卜洛克先生的故事以及文字讓我有多著迷,以及我有多喜歡那個老是嘴硬,卻其實是個大好人的私探馬修大叔。
        只是有一點還真不合理呢,為什麼幾乎馬修遇上的每個人,都這麼會說黑色笑話呢?或是說,在馬修身邊自然而然就可以感染那個氣氛啊?
        如果這樣的話,我還真想跟馬修見個面,看看能不能學會一點黑色幽默,能夠說一點黑色笑話(不過身旁的人大概會跟我翻臉吧!XD)。

        好吧!不像樣的前言結束,而且就如同我之前在「待啃列表」裡頭寫的,這次的心得為了顧及大家閱讀時候的感受,會盡量少提劇情。
        正確來說,我只打算提一小個讓我感覺特別深刻的部分,也提一個相關的黑色笑話(這種事情在史卡德系列裡頭原本就相輔相成,沒什麼好意外的(攤手)),剩下的就留待大家閱讀時自行體驗吧!

        首先是書名,《向邪惡追索》(Even the Wicked),這個書名(我是指原文)剛看的時候我愣住了很久,當然是我英文程度的問題,不過就算查了字典,還是弄不懂在此"even"的字義(the wicked應該是「邪惡(的人)」的集合用法對吧?),能不能麻煩哪位英文強的人幫解釋一下啊?我好想知道呢!
        作者當然是勞倫斯‧卜洛克先生,出版社也理所當然是臉譜。

        然後就是心得了!
        但在此之前我非提及導讀不可。
        如同過去許多次的導讀,唐諾先生對於劇情還是不肯鬆口(過去也不是沒有,但每次都不多,雖然就連我自己都漸漸不想提劇情了,只因覺得浪費),而且在導讀中談到的內容,更讓人無法想像劇情。
        不過,大約讀到一半,或者你的悟性較高,可能不需要這麼多,就能夠慢慢體會唐諾先生想表達的了!
        (這也是我說,你大可讀到一半在找個時間去讀一下導讀的原因)

        其中讓我感到有趣之處,便是唐諾先生談到由於距離上本代理出版的《謀殺與創造之時》(Time to Murder and Create)太久(臉譜的出版序果然亂得和皇冠有得拼,1977年出版的書後面接著出1997年出版的書,這樣對嗎?囧),於是出版社因而受到許多來自各方史卡德迷的「關注」,但是唐諾先生卻用了一段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很奇怪的,有時人家對你破口大罵,反而有某種天涯若比鄰的溫暖之感」。
        看到那句話,除了覺得很唐諾先生很可愛,對於那些偉大的可愛的書迷們,心底也有種說不出的奇妙感受,至於我,大概永遠只能像終於有機會重見天日的《斜屋犯罪》那種處理方法,只是在自己的網誌跟MSN的暱稱上頭發抒吧!

        另外,就是為了補償讀者(笑),唐諾先生在上一段後面不遠,便放了預計下一本出版(也確實是下一本出版)的《每個人都死了》(Everybody Dies)給大家嚐鮮(雖說唐諾先生是為了說明他想說明的,但怎麼反倒給我一種置入性行銷的微妙感覺啊?XD)。
        玩笑歸玩笑,唐諾先生在後方的說明其實很清楚點名了在這部作品中一些元素,雖然這在卜洛克先生的每本史卡德裡頭皆具備,但是在這本裡頭提出來談的確相當合適。
        關於這個部分,在書中讓我最震撼、最難受的不是我接下來要提到的「旅費交易」,而是很短的一段文字。
        為了說明但又不想講劇情,我先附註一下,在310頁的最後一行。

        那麼,就來談談旅費交易吧!
        例如甲得了絕症,身邊沒有需要甲遺產的親人,甲有份保險,過去付了許多錢,而甲的時日無多,等不到保險還本,退保的話能拿回來的錢有限,於是,透過中間人,把這份保險賣給乙。
        乙用比甲死了之後能拿到的錢低許多的價格向甲買下這份保單,當然還要付點錢給中間人,但無論如何,只要甲死了,乙就可以賺到其間的差價。
        雖然平心而論,這對於甲和乙雙方都是件好事,甲得到了急需讓自己活更久的資金,乙則在一年或者更少時間之後,能賺到相當可觀的錢。
        但就算知道這點,卻也正如同伊蓮說的,「坐等某個人死掉的那種想法」,是相當令人反胃的。
        就算那個人原本就得死,而且你提供的錢也的確對那個人有幫助。

        而這個案子,也是由於這個交易所引發的。
        甲因不明原因殺了乙,然後,就是讓我大笑不只的黑色笑話了!(雖然真的非常黑色)
        馬修的比喻很妙(過程就不提了,還摻雜了很多跟另一個人的閒扯),例如B是A的保險受益人,A死了B就可以拿到錢(馬修比喻的時候一開始是把自己講成B,結果被對方抗議XD),現在A因為意外從高樓墜下(馬修一開始沒說是意外,只說他跳下去,還被對方挑毛病說自殺拿不到錢XD),但B卻在中途開槍射殺A。
        我不太能夠形容這部分的感覺,卜洛克先生的文字太奇妙,讓你明知道這件事情有多沉重,卻還是可以神經兮兮的笑得東倒西歪。

        另外一個部分,是關於科技的發達。
        以及我不太確定是不是卜洛克先生想強調的,馬修對於改變的保守以及恐懼。
        從一開始跟阿傑的對話,馬修怎樣都不肯買台電腦,到中間馬修調查時所經歷的許多部份都和電腦相關(當然,也免不了許多黑色笑話,以及(我覺得是)馬修對於自己的自嘲),許多部份,都讓我有種說不出的複雜感覺。
        為了讓大家可以沒有任何預設的去感受那個氛圍,原先打了好大一段關於那些部分的敘述,卻因為發現不好我還是刪掉了。
        但我想寫寫這邊,讓大家有個心理準備還是很夠的。

        這個部分,其實在(我指得是原先的出版序,麻煩別問我臉譜的順序如何)下下本《死亡的渴望》(Hope to Die)中,會更為強調(這本的氣氛頗沉重,講的東西卻反倒不這麼明顯、表面,但還是非常好看),我不太確定那是不是在我認真寫推理小說週記之前,但或許未來有機會收整套史卡德時,重新閱讀之後我會在找個時間來好好寫寫吧!

        當然,除去了許多沉重的讓人心酸的部分,正如同過去不少本史卡德一樣,這本裡面還是有很甜蜜的部分。
        尤其是馬修跟伊蓮之間放射的巨大閃光彈,讓人閃到都快瞎了,卻又甜蜜的想要大聲叫好。
        馬修大叔能夠遇到伊蓮大姊,真是一件太好太好的事了呢!
        看見聖誕夜那段閃光時,我不禁這麼想。

        然後送阿傑的聖誕禮物也很精采。
        雖然阿傑很堅強的沒哭只是很激動,但是我卻真的感動的都哭了,還是第一次閱讀馬修,因為太過感動而哭呢!
        馬修大叔真是個好爸爸,雖然阿傑當然也是個好兒子啦!

        整本書下來,後面接著這兩段,就好像在吃了一塊99%的巧克力之後,接著品嚐一塊巧克力蛋糕。
        沉重以及難受之後的甜蜜,果然最甜也最感人的呢!

        最後,雖然上面沒提什麼太重要的點,但我還是想說,這真的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
        麻煩大家也一起結伴去紐約找馬修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