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日

《無止境的殺人》

        大概是覺得這本拖太久,而雖然先前也曾經在網路上看過沒有雷的心得文,但因為誤會了意思,導致沒搞清楚這部作品的特色在哪邊(起碼,是對我而言最特別之處)。
        沒有預設,是好處也是壞處,好處是,可以不做任何準備,進入作者所塑造出的那個環境,壞處是,可能會讀到自己不喜歡的作品,可是,這畢竟是宮部美幸的作品,這種事情可能發生嗎?(笑)

        忘了這本書到底買下來多久。
        應該是跟《魔術的耳語》(魔術はささやく)一起買下來的(好奇時間的人,可以去找這本書的心得囧),可是不知不覺就拖到現在才找出來讀。
        有點生氣也有點慶幸,生氣的是自己怎麼會拖這麼久,但慶幸的則是,幸好我是在讀完《模仿犯》才讀這部作品的。

        就劇情部份,其實與《模仿犯》(模倣犯)是相當類似的,當然講的是兩個不同的故事,只是因為幾個類同處,讓我在閱讀過程一直想起這部作品,也想起當時因為劇情太過真實,讓人難過的不知道該不該繼續讀下去才好。
        我當然也無法替大家決定,這兩部作品的閱讀順序為何,不過,大概是因為視角的關係,這部作品並沒有《模仿犯》的尖銳,甚至有種可愛的感覺。

        前言結束,照例來資訊分享。
        這本宮部美幸的作品《無止境的殺人》(長い長い殺人),由獨步文化代理出版。

        原諒我省去劇情簡介,直接跳至心得分享。

        先請原諒我,考慮了那麼久,還是決定不要把視角的主人說出來,但也為了方面敘述,必須先說明,這是一部短篇連作集,而且是屬於那種每則短篇視角不同,導致資訊不見得連貫的特別作品。
        還有再次提醒,如果不想要有任何預設,煩請各位不要看封面、目錄(封底無所謂,如果,你對於劇情特別處有點好奇的話),直到你讀完第一章第2頁(或者說,第40頁)。

        最初接觸到這部作品,或者說是篇名,心中的預設是一個關於連續殺人案的故事(實際上也是很近似的)。
        然後理所當然的,會認為是個比較篇沉重的故事,只不過一看到第一章第二頁,感覺卻立刻改觀。
        那時候整個很蠢的在內心大喊「這真是太可愛了吧!」
        儘管就主題而言,這確實是部相當沉重的作品,而且,隨著情節的演進(或者該說是死者增加),沉重度逐漸上升,甚至最後就算一切結束,很多事情仍然沒有結束,諸如死者家屬的心情,還有那種「假使當初來得及阻止,也許就不會......」的無盡悔恨。
        然而,即便如此,最末還是能夠看得到一點溫暖。

        或許有人會納悶,既然資訊和線索都是斷裂的,甚至不見得能夠連貫,那麼該怎麼推理?
        確實,就這點而言,這部作品的推理性可能真的不多,所以我才會把猜測視角主人當成了一個很重要的重點,不希望放出捏人的訊息。
        不過,我當然也不覺得,就算是這樣,這部作品的趣味性,以及推理性有任何缺陷。
        或許會讓對推理接觸不深的人感到不適應,但我相信不理會推理,本書的趣味性以及獨特性,也足夠吸引你的目光了。

        再次回到劇情部分。
        我很喜歡作品中一些與推理(或者說,與案情)無關的敘述,也是因為視角這個「我」身分的關係。

        以下列舉一段可以說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人類的年輕女孩真不可思議!為了哭泣,竟然需要音樂。總之,『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是自己變得空空的?所以需要用音樂來填補嗎?」(第五章,第164頁)

        其實不只這個部分,但是,其他說出來一定要捏到我上面一直不想捏人的視角主人,所以就先只說這邊。
        至於要說哪一章我最喜歡的話,大概是第一章、第四章以及最後一章。
        而且,別說這部作品裡面有刑警跟偵探合作,我覺得幾乎每篇的主述者都是一個偵探,因為資訊受限的關係,常常必須有一些類似推理的判斷,這點是非常有趣的。

        回到劇情主軸。
        這是個扯上四條人命的案子。
        而如同上面說的,很多部分,可以找到與《模仿犯》的相似處,起碼透過媒體操弄,獲得一種自我滿足這點(不知該說是可笑還是可悲),是很近似的。
        未免減低各位閱讀這兩部作品的興致(還有,我也必須再次不厭其煩的強調,就算讀了這本或者讀了《模仿犯》,當然還是不會影響到,因為這兩部根本是完全不同的作品),關於太細節的部分,我就不多提了。
        若要比較兩部的差異,儘管是類似的東西,不過,或許是《模仿犯》牽涉的層面比較廣吧,而且使用的陳述手法,非常適合把所謂的「大眾」牽扯進來(儘管實際上,仔細描繪的還是那些與事情相關的人們);相較之下,這部作品比較著重在特定的關係人,而且因為敘述手法的關係,對於那種血淋淋的殘酷,經過了一個緩和的程序,於是給人的感受就稍微溫和了一點。
        這部作品的創作時間是在《模仿犯》之前,因此,我想二者之間應該不無關聯吧!

        當然說了這麼多,我這邊所謂的的溫和處,也只是與《模仿犯》相較(這部真的太可怕了,雖然覺得讀畢後還會想重讀,但恐怕要等我做好心理準備才行)。
        兇案本身,以及那些殘酷得毫無人性的計畫本體,當然還是沒有一點可愛之處的。
        (說著說著,都覺得自己像在鼓勵大家不要閱讀推理文學了,好像也有點太過......。
        噢,這麼講其實只是要提醒大家,如果讀到一半還是無法忍受,不要來留言念我這樣!(笑))

        很抱歉因為避開說明視角問題,讓整篇心得缺少了很多重點。
        不過,如果這篇沒什麼內容的心得,能夠激起各位的閱讀慾望,那就再好不過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