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16日

《作廢的捷克人》

        說不上為什麼,也許是因為我對於卜洛克先生那無可救藥的愛,所產生的無可救藥的信心,讓我當時,毅然決然的決定要收整套。
        這也就是為什麼,每當臉譜出了這個系列的一本,我就會開始苦惱的原因(笑)。

        只是,大概也是基於我那「想同時看許多系列」的壞毛病,因此,雖然都買了也放進書櫃裡了,卻遲遲未看,而且中間又經歷考試封書,以及欠打的跑去圖書館(不自量力的)借書,就這樣,不知道冷落了這些書多久。
        當然可憐的書也不只是這系列,還有很多他的兄弟姊妹們。

        因為上述的糟糕原因,距離上一本看這個系列的作品,已經過了很久。
        久到,我雖依稀記得伊凡的個性,以及他在本系列的第一集(《睡不著覺的密探》)裡面,相當的轟轟烈烈,但是卻也只能留下一個相當勉強的印象了。
        儘管這些造成了我在閱讀這篇作品時的一點困擾──我頻頻的思索,伊凡拜託他們幫助的那些朋友,以及和朋友對話之間所提及的人物,到底有哪些是在第一集裡面出現過的──,卻也無損我看這本書時候的興奮以及熱情。
        雖然,更是丟臉的,我竟把這一系列的中譯,錯記為「睡不著的密探」,而且很久才在努力之下改正過來。
        (剛剛研究了一下才知道是為什麼,原來連這網誌上面打的都是錯的(自動毆飛))

        前言(?)結束,接下來就開始進入主題吧!

        如同以往,我說我一定要寫出版社,就是那個讓我又愛又恨的臉譜(爆),所代理出版的,勞倫斯‧卜洛克先生的,《作廢的捷克人》(The Canceled Czech)。

        仍是如同以往,先來個劇情簡介。

        因為諸多的意外,原來只是過著悠哉的日子的譚納,現在變成了一個密探。
        而這次的任務,是要去布拉格,救出一個又老又病的納粹戰犯,目的是為了拿到他持有的,非常重要的情報。

        劇情簡介就到這裡,過程太曲折了說出來就不好看了!(笑)

        記得上次看《睡不著覺的密探》時,先是聽別人說那是部很不同的作品,從一些地方,可以看出卜洛克先生當時的不成熟。
        但與其說是不成熟,倒不如說是還很年輕吧!
        算算這本書的出版日期,那時候的卜洛克先生,大概才二十八歲,卻也已經可以寫出這種,這麼奇想,這麼有趣,卻又這麼真實的故事了。
        也許我說的話看來是前後矛盾,但假如一直聽我說下去,大家大概就比較能了解我的意思了吧!

        說起來,卜洛克先生的每部作品,雖然每集的主題和內容都不相同,但總是有某個部分是連貫的,而該部所營造的氣氛,也絕對是一致的。
        當然更別提,這些既酷又帥的主角們,那迥異卻迷死人的個性了。
        馬修我覺得是個雞婆但是又嘴硬不承認自己很好心又容易自責的大叔;柏尼則是個同樣很好心而且很好人(XD),對於自己的職業非常自得其樂的可愛的賊;至於現在講到的伊凡,除了擁有當情報員的才華之外,不知道為什麼,腦中出現了風流這個詞彙。
        不是我說,比起馬修(雖然他不是沒外遇(?)過),還有雖然有幾任女友(?)卻老被發卡(汗)的柏尼,伊凡真的是艷福不淺啊!

        但不可否認的,伊凡的確是目前我所看過的三部裡面,最有魅力(對劇中角色而言)的一個。
        除了他所擁有的語言能力,還有可以輕易融入任何環境、團體的才華(不曉得該不該說是,他的確是發自內心去同情那些無望的組織),這些使他可以輕易鼓動群眾,讓大家都願意幫助他。
        相關的一些分析,唐諾先生在導讀裡面說的非常詳細,雖然再剛看完的時候感覺不深,但是在這本書大概看到一半,心中的確有著頻頻點頭的感受。
        (所以,我根本就是對於塑造出這麼一個傳奇性的角色的卜洛克先生,佩服得不得了了!)

        還是如同以往,非得說一下我真的很喜歡唐諾先生的導讀(打),不過,唐諾先生你是不是真的這麼愛捏別人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作品啊!看得讓人冷汗直冒,雖然我也看過了,但還是麻煩沒看過《不詳的宴會》的人留意腳步。

        然後是心得。

        我不曉得卜洛克先生到底是想表達伊凡的觀念或是想要傳達些什麼給讀者,但在當初的作品裡面,雖然有許多地方可見卜洛克先生的不成熟,卻還是可以望見一些史卡德系列,或是《小城》那種龐大結構,以及將近文學,簡直不能叫做「推理」的說理以及批判,幾乎能稱之為,已經有些現在卜洛克先生作品的雛型吧!
        儘管只是密探故事,浪漫以及誇張的情景多的有點不像冷硬派作家的作品。

        然後,應該是由於卜洛克先生寫得太好了吧!
        我不會說自己是個超級有同情心的人,但就伊凡救出的那位,對於納粹的思想侃侃而談,以及一些死忠的納粹份子那叫人感到可怕的言論,雖然明明都是很平淡的語調,甚至伊凡在內心給予評論的時候,還會穿插一些黑色笑話,但可能就是因為表現的太自然、平常,其衝擊與恐怖程度,反而更甚於以著非常複雜、細密的敘述所呈現的效果。
        更有甚者,卜洛克先生用盡了各種諷刺的手法,去描述這個納粹戰犯的可惡以及可笑還有可憐。
        你甚至可以不需要對於納粹的行逕有任何的預設立場,雖然書中幾乎沒說明太多,但就算只是片段,還是讓人進入伊凡的思考模式,雖然他明明就是表現的這麼不在意。
        (所以,當看見那種結局,雖然還是有被嚇到,但我卻覺得非常自然,毫不突兀)

        還是老樣子,我為了那些黑色笑話發笑(很多時候是大笑),還有一些其他的片段,也害我在捷運上面必需憋笑,真的非常辛苦,但又開心的要命。
        就像唐諾先生說的,伊凡是個騙子,但卻是一個非常有魅力,讓人不得不相信,富同情心又很可愛的騙子。

        還有,那個負責管理情報員的頭子,還真是個個性難以捉摸的人啊!(可是我竟然意外的喜歡他,莫非是因為他最後對於伊凡的處置方式嗎?XD)
        看起來伊凡是真的被他看上,要脫身也很困難了!(XD)

        再來是講格局。
        這部作品的背景是歐洲,與我接觸過卜洛克先生的另外兩部作品中那個「小小的」紐約不同,理論上來講該是格局大得多,而且和美國完全是兩個世界。
        而間諜故事,想也知道的一定有驚險的逃難過程,可是伊凡卻總是可以運用他極廣的人脈,還有了不起的語言能力和機智,隨機應變,化險為夷。
        表面上看起來,這都該是一部格局不小的作品吧!
        可是和其他兩部我看過的作品相較,這卻是一部格局很小的作品。
        說的明確一點,在思考、批判層面,在這篇作品裡面都不像是主體,這本書的重頭戲,或者該說是本質,還是間諜小說。
        也許,這也是這本書的厚度,只有史卡德系列高峰期的一半的原因吧!
        (還是應該說,伊凡碎碎唸的毛病比較沒有馬修大叔還有柏尼嚴重?XD)

        當然,我不會說因為它格局太小,以及間諜小說、浪漫意味太重,我就很討厭或是排斥之類的。
        不管如何,我也很喜歡卜洛克先生早期的作品,這絕對不是因為我是卜洛克先生的fans之故,而是,雖然很矛盾,但那些小小的影子,以及現在變得難找的浪漫,卻也正是我這麼喜歡這系列的原因。
        而且,也因為在這所謂的「早期」就能有這麼驚人的表現,讓我更加期待,接下來的幾篇作品了!
        相信卜洛克先生,一定可以一本又一本的嚇死我,一次又一次的,讓伊凡迷死我這個花痴般的(XD)讀者吧!

        而我也衷心的期盼,大家可以加入這個傳奇性的世界,一同探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