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9日

《小城》(Small Town)

        不知道,大家對於九一一是什麼感覺?
        沒錯,我說的是2001年的九月十一日,發生在美國紐約的那次恐怖攻擊事件。
        閱讀這本書以前,我讓自己的思緒勉強回到那個時候,那個九月十一日,那時我是個面對沉重升學壓力的高三學生,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
        那個時候的我還不認識馬修或柏尼,魅力十足的伊凡也尚未講中文,佔據我腦中推理文學空間的,仍然是古典推理。
        所以,那個時候的我,沒有閒暇去關心也身處紐約的,如今已幾乎要晉升我最愛的作家的勞倫斯‧卜洛克先生。
        很偶然的一個時間,忘了是父親還是母親,轉到一台正在播新聞快報的頻道,重播著那悲劇的片刻,把我的注意力,從書本上拉開,挪向了這個新聞。
        起先,是一架,接著,第二架。
        然後......,是可怕的災難。
        那一瞬間,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覺得好難過,眼淚差一點要掉下來,雖然這是發生在地球另外一頭,感覺上和我不太相關的事。
        蠻奇怪的,為什麼我要說這個?
        因為,這是一本關於九一一的書(請暫時讓我這樣粗淺的說),但不全是講災難,災難片這種東西,我想電影大家都看多了。
        可是,真的,這本書《小城》的場景是紐約,而且是遭此重創之後的紐約。
        你不會覺得紐約已經面目全非,你看不到很多悲傷的味道,可是東一點西一點,好像你走著一條長長的道路,沿途都是拼圖,在抵達終點前,你總是可以知道它的全貌,就算還是不清楚,起碼可以知道,它發生了什麼事。
        我不想說它是一部推理小說,因為我覺得這樣歸類太過狹隘。(雖然我必須承認,現今所謂的「推理小說」,其範疇已經廣泛的讓我每每驚嘆了!)
        但我又不想否定它是推理小說的事實,因為它真的好棒,棒得我捨不得一下子就看完它。
        它真的很推理也很文學,雖然我並不是看原文,但它給我的整體感受、那種氛圍,就讓我已經快忍受不住了(不是恐怖,當然)。
        原本,我啃著啃著,想要以著一個連三流作家都稱不上的身分,在每個我覺得好棒的角落放個紙片,給予標記,當然,翻這本書你是看不到的,因為假若當時的我這樣做,恐怕等我看完,這本書已經將近兩倍厚了。
        真的,它就是這麼棒。
        大家應該知道,我盡量不想去提及劇情太多,以免大家被捏到。
        甚至,有時候想就某個片段給予評論都不敢。
        但請原諒我,真的非常想要引述我覺得最棒的一句話,是這本書的結尾。

                「這些人跟這個偉大城市裡所有的人一樣,都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也許這句話,對沒有開始看的人來講,會覺得很平淡無奇,但我相信只要你翻到最後一頁,就能夠體會我當時胸口莫名湧現的興奮情緒了!

        好了,既然所有的開場白已經結束,那就讓我依照慣例,重頭開始敘述吧!

        小說的開場,是一名男同性戀的清潔工,他在自己雇主之一的家中發現已陳屍在臥室內的雇主,麻煩的是,他這時已經清理的乾乾淨靜了(當然,連同證據)。
        這個案件的嫌疑落在一名作家身上,因為案發當夜,他被人目擊帶死者走出酒吧。
        大家都認為作家有罪,連同作家聘請的知名刑事律師。
        只是,隨著新的案件(某妓院命案)的發生,警方又開始懷疑起,也許兇手另有其人,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也是由這名清潔工發現的。
        就好像是種模式,兇手隨著清潔工的足跡,選擇他想殺的對象。
        嗯,抱歉,我只能說到這裡,雖然這本書其實沒有什麼捏不捏的,兇手在剛開始沒多久就現身了,但再說下去也絕對會沒完沒了。

        然後,就是心得。

        我想只要去書局(或圖書館)大家就會發現這本書很厚,所以我要先說,這篇故事人很多,他們身處紐約這座「小城」的各個角落,有些有關聯,有些沒有。
        讓我最佩服的是,不管每個人的戲份多或少,只要被卜洛克先生的筆帶到,這個角色就能相當搶眼(雖然以我的記性,未必可以確實記住他的名字)。
        另外,我不知道我的想法對不對,大概是角色太多了,所以卜洛克先生使用了他很少用到的第三人稱敘述手法,讓我一開始有點小不習慣(笑)。
        也因為角色很多,但我想如果就這部分敘述,也是會相當可觀,所以我決定敘述我感興趣的部分。
        其實,接觸冷硬派這麼多年,我還是常常會搞不太清楚冷硬派跟古典推理的界線,到底該畫在哪裡好。
        有人說冷硬派的偵探們,如果不夠笨不夠笨拙,就會很奇怪。
        坦白說,我認為那是種錯誤觀念,是刻版印象。
        在我感覺上的冷硬派偵探,動作比較慢,是啦!他們的反應可能真的沒有古典推理派來得快(某種程度來講,我覺得那些偵探是神),他們可能只是比我們一般人聰明些、多些經驗。
        而卜洛克先生的偵探們,我覺得馬修可能是動作慢了些,但也絕對不笨。至於柏尼他絕對聰明,只是很懶(XD),和自己利益相關的事情才會做,不然他根本不想管。
        而這篇故事中的偵探,他一直到了書本的後半,才真正做了些像是偵探做的事(糟糕,這樣根本就在捏了>"<)。
        一開始他玩可怕的性遊戲(不過是被虐、被當女人|||)。
        說到這裡我就不得不說我佩服卜洛克先生的功力啦!他怎麼能夠把這麼搧情、這麼惹火的畫面,處理的這麼文學這麼藝術啊!
        雖然很多露骨的話,讓我看得還蠻坐立難安的(汗)。
        還有,我也非得提一些關於那個被懷疑殺人的作家的片段。
        唐諾先生在導讀之中,說這感覺像是卜洛克先生用以自嘲的角色。
        我喜歡他說的,花了一個下午盯著螢幕,卻只改掉一個標點符號,接著又花了一個下午把它放回去。
        雖然我只是個寫文自娛的小小寫文者,卻也在看這段的時候,一直猛點頭啊!

        還有一段也很有趣,是兇手走過公園,對於噴水池(書上翻的是噴泉,但從敘述裡我感覺用噴水池講可能比較恰當吧!)裡的水的評語。
        兇手的內心思考提及,每次停水的時候,連帶著噴水池也必需停止運作,因為有人看到噴水池水的流動,覺得那樣很浪費水。
        但事實上,噴水池的水是循環的,實際消耗的水其實不多。
        這一段我也是一直點頭,並且會心一笑。
        還有裡面的一個畫廊女老闆,她狂野的性幻想,還有付諸實行。
        (當然,這也帶來了許多讓我大聲叫好,卻又臉紅心跳的段落XD)

        至於兇手本人的悲劇,則是九一一這場大災難造就的。
        九一一當天,他幸福的生活、親愛的兒女(女兒肚子裡頭的外孫)、女婿、老伴,全部,都離他遠去。
        所以他崩潰,他瘋狂,他認為他的這場令人戰慄的殺戮,只是「犧牲」,而終點,則是他的死亡,他也會犧牲。
        很可怕又很讓人難過,因為卜洛克先生描述的十分真實。
        我不敢說這是本讓人看了會舒服的書,因為裡面的確有不少真實。
        卜洛克先生的描寫因為加了太多其他的元素,所以顯得太過冷靜了。
        但我覺得這是本好書,儘管是對心智年齡還不夠成熟的我而言。
        雖然,可能整體性的推理情節不夠,但假如你是冷硬派的愛好者,應該也不會太介意這本書所欠缺的部分。
        因為,這裡有古典推理所看不到的部分。
        還有,我一直念著的,如果可以,很想去翻原文書,雖然我不會品味英文的文學價值。
        可是,它絕對是本好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