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1日

《繁花將盡》

        「......他在那個夏天的某一天過世了,就在酒吧關掉後沒多久,但我是在秋天才聽說的。所以我錯過了他的葬禮,但這陣子總有新的葬禮可參加。就像巴士,如果你錯過了一班,過幾分鐘就會有另一班開過來。」

──《繁花將盡》第一章,第23頁。




        為了省去每次站在書櫃前面發呆的困擾,我最近開始替自己排定一份閱讀順序的列表,因為我總是很多推理作品都想看,在沒考慮到書櫃上早就一堆還沒看的書之前就下單買書,以至於那串待啃書單只是越烈越長。
        然後,一方面也是,這幾年我都會很無聊的統計起一年內自己看了哪些書,畢竟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勤勞的,每本書都寫推薦心得。
        這讓我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2009年一整年中,我竟然連一本卜洛克先生的推理作品都沒看過。

        這是很誇張的。
        雖然我不敢百分之百保證他絕對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但如果要排個前十名,前三名絕對有他。
        於是,在排閱讀列表時,我也總算下定決心把這本《繁花將盡》放入。

        其他系列還好,史卡德系列總是讓我覺得,我好喜歡但又好怕讀。
        喜歡的是,書中總是會有的各種幽默(尤其是黑色笑話),還有塞入了許許多多的人生哲理,這並非是教條式的,專制地告訴你如何如何,他只是透過馬修大叔的口吻,告訴你他在某件事情中的某些想法,那是屬於主角馬修‧史卡德的,不需要是你的,更不全然是作者勞倫斯‧卜洛克自己的,剩下的,就留待讀者你我去思考。
        就像我大學時初讀史卡德系列跟現在的感覺不盡相同(雖然也並非同一本書),我一直覺得,或許等到未來哪天,當我拿起某作品重讀時,也會有不同感受。

        至於怕讀的原因,則是因為,史卡德系列總是好沉重,沉重得叫人好痛苦。
        儘管有許多黑色笑話調劑,卻又難免必須去承受那些沉重的部份,那總是讓我讀讀停停。

        話題扯遠了,而且還是一開始就難得把書封上的字打上,卻將它晾著好一陣子,說一些不必要的話(笑)。
        不過,這篇心得,我也並不打算提及過多內容(當然,無法保證完全不提,否則我也寫不出來一篇像樣的心得(苦笑)),所以僅以這段話作為簡單開場。
        雖然在讀畢整部作品後,我並不確定這段話是否可以做為這部作品的主軸,卻也覺得無可否認的,那是其中某部份的重點,以及,無論如何,我真的很喜歡這段話。
        一開始看到這段話的想法,是有些悲傷以及無奈的,然而,就在差不多故事將近尾聲時,反而對於這段話有些了不太相同的解讀,這是很有趣的部份,這裡先緩緩,留待後面來說。

        當然照例還是要寫個書籍資訊。
        這是由臉譜所代理出版的,勞倫斯‧卜洛克的《繁花將盡》(All The Flowers Are Dying)。

        其實,看到這個書名,最初我的想法有點偏了。
        畢竟當時已經經歷過《小城》的洗禮,外加在《伺機下手的賊》的唐諾先生的導讀中已經有了個預設,大概知道這本書可能會出現什麼。
        但結果卻有點出乎我意料,並不是說完全沒有提及九一一這一回事,雖然馬修大叔還真的是沒有太善感的去講當時的一切,那當然是存在過的一件事,只是不會太濃烈太刻意。
        那不是個遠因,跟《小城》的內容雖說有很小一部份的重疊(應該說,這僅是我單方面的感受),但這畢竟是馬修大叔的步調,是屬於馬修大叔的故事,原本就應該要把《小城》拋開,總之,一切預設都只是我在閱讀前想太多了。

        這部作品很特別的一點,是出現了一個第三人稱的主線,也可以說是史卡德系列第一部如此大量的使用雙主線的方式進行的作品(在這邊我特別強調「大量」,雖然這說法真的有點囉嗦,是因為如果你跟我一樣也讀過某部作品,應該會很清楚這不是第一次)。
        這種方式增加了緊張感以及緊湊度(這句話雖然有點毛病,因為冷硬派,起碼史卡德系列的冷硬派,最不需要的就是緊湊度(笑)),也增添了一些很棒的感覺,不過這不我就不多提了,留待大家自行體會吧!

        此外,或許也是因為運用了雙主線的方式描寫,讓馬修大叔少了點時間多愁善感(這樣說也不太對,也許馬修大叔並不覺得自己很善感(笑)),卻多了點時間,表現他很真性情的一面(請原諒寫心得的這女人對他的愛太多(爆))。
        當然,還是免不了有馬修以及伊蓮的可愛對話,以及他們一家三口的親子對談。

        其實類似的故事之前某本就出現了,重玩一次(雖然手法跟原因都有些區別,但嚴格說來還是許多相似之處)或許會讓很多人乍看之下感覺乏味,我一開始也稍稍懷疑了一下,為什麼卜洛克先生要如此處理這段故事?不過因為處理手法差別很大,並不會給我乏味感受,起碼最初是如此。
        不過,其實推理小說,或者,把範圍縮小到史卡德系列來,本來就是跟隨著死亡──雖不知是前近或者後退──,但跟死亡相關的話題總是很難免除。
        上次發生類同的事情的時候,無論是馬修還是伊蓮都還是能用「年輕」稱呼的年紀,而當類似的事件再發生一遭,雖然兩人年紀都大了些,但無論是馬修還是伊蓮所採取的舉動或者態度仍然不變,當然,其間的緊張感還是一點不少。
        (其實我真的很擔心講到這邊,已經很多人猜到這部作品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但不說這邊,我又覺得好可惜,所以只好挑戰一下大家的忍耐極限,硬是講出這個關鍵部份。)

        我很喜歡作品的最後一段。
        儘管許多逝去的花朵無法復返,盯著空無的那處發愣,可能只是徒勞。
        我沒有那種年歲,無法有如此老練而豁達的體悟,而其實,我也不知道馬修的想法跟過往的不同之處,是否真能歸因於一種豁達,但身為深愛馬修以及伊蓮這對夫妻的讀者,我由衷如此希望。

        對了,也要來說一下,我放置在最開始的那段話。
        一開始的解讀,除了跟九一一事件作連結之外,也把那段話當成接下來發生事情的提示。
        不過,讀畢本書,反而覺得,說到底,即使九一一不存在,當一個人漸漸老去,只要還活著,免不了有許多一輩子的老朋友們也漸漸逝去,如同曾經盛開在你眼前的花朵們。
        (當然,就像我不斷在強調的,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罷了!)
        「繁花將盡」,──之所以用引號,只是想稍微講一下對於書名的想法──。
        前面說,一開始我的想法偏了,所以等到看到書封的那段話,我以為這又是一部充斥著死亡,叫人痛苦不已的作品(雖然也不能說不是,而且這次折磨著伊蓮大姊的事情,還真的讓人好心疼),何況,當初看前作《死亡的渴望》(Hope to Die),雖然,我甚至要忘了這部作品發生了什麼事情,只記得我讀得好沉重,除了感到無奈還是感到無奈。
        然而,整部作品看下來,雖然還真的沒有太多好事,卻在結尾的部份,讓人感覺舒坦許多。

        推理小說最讓人開心的,是主角偵探通常可以活很久,就算遭遇兇手報復還是折磨,也不用擔心他們會死,反正不管怎麼驚險,作者通常都不會發他們便當,就算不小心死掉了,經不起讀者的不捨聲浪,最後說不定還可以復活(以上情節純屬虛構,若有雷同,那當然不是巧合(爆))。
        然而,無論是馬修還是伊蓮或者阿傑,當然還有好多裡面我們所熟知的角色們,都無法避免死亡,這是叫人感覺悲傷,卻又因為很真實,彷彿他們真的活在那個說遠不遠,但說近還真的不怎麼近的城市裡頭。
        這也是為什麼,我每次都覺得讀史卡德系列,每本作品都很好寫心得,但其實又好難寫心得。
        關於到底哪邊是地雷的判定,通常不若那些古典推理以及本格派,並不是只有線索部份不說就無所謂,往往許多根本跟推理無關的部分,才是會將人捏得很痛的巨大地雷,而且甚至你讀了後作都會被捏到前作你根本不想提早知道的事情。
        所以,我一直推薦給還沒接觸這麼多本作品的朋友,假使你有意要讀本作,就按照其出版序來讀,這是最安全的閱讀方法。
        (詳細出版序,並不等同於臉譜代理出版的順序,請參照每本作品上列出的出版記錄。)

        扯了一大串,其實好像沒怎麼講到本作的重點。
        雖然很過癮,也有不同的刺激之處,卻又是如同讀畢許多本史卡德系列一樣,有著許多說不出來的惆悵味道。
        然而,我仍是由衷推薦各位,無論你是否喜歡冷硬派,假使你覺得能在閱讀推理作品之際,又可以品位一些人生哲理,實在不妨試試史卡德系列,或許會有些不同的體會以及感受,甚至可能因此而愛上卜洛克先生的作品也說不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