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曾在某篇心得說過,聽到有栖川先生的名字,是因為卜洛克先生。
但是真正認識,或者該說是見識他的功力,卻是在看了《幻想運河》之後。
也許有些人比較習慣系列的作品,其實我也是很愛火村英生跟有栖川有栖這二人組,甚至在閱讀這本書時,一度因為太想念這兩人,而決定等讀完這本,就去看《月光遊戲》(好啦!其實我比較想念有栖XD),但我總是認為,要認清一個作者的本質,或者該說,想要觀察一個作者的能耐,就必需去閱讀單篇推理作品。
畢竟,就算一個作家功力再深厚,同一系列作品,還是很難感覺得出變化,也就極難讓讀者察覺這位作家的能力(就我個人而言,總認為能夠寫出多種不同風格的作品,不侷限於一個小小空間的,才是真正有功力的作家)。
當然,在系列作品中任性妄為,這樣的推理作家也不是沒有,甚至可以說是很多,但如果看不夠多,真的還是很難感受到此種變化,很慚愧的,我必需說自己閱讀有栖川先生國名系列作品的數目不足,雖隱約有些感受,卻無法具體說出,除了寫作技巧越加成熟之外,感覺到了什麼其他的差別。
甚至可以說,就我目前的閱讀數量,甚至不敢介紹國名系列,以及有栖川先生這位推理小說作家。
會扯這麼多,也算是無意義的推託之詞吧!(笑)
但單篇作品的確有個好處,那就是不需要了解主角偵探(以及助手),無須對他(們)有太多了解,就可以順利融入狀況。
尤其是初次接觸這位作家的讀者。
話題扯遠了,前言也算是結束,那麼正題,開始來談這本書,有栖川有栖先生的《魔鏡》吧!
多餘的附帶一提,是小知堂文化出版的。
劇情簡介如下,我仍然不想說太多。
在余吳湖畔的別墅中有一名女子陳屍,而就警方研判,因為奇高的保險金,兇手極可能是死者的丈夫以及小叔這對孿生兄弟,卻苦思不出作案手法,而命案發生過後不久,在相同地點又發現一名沒有頭顱、手掌的屍體,並且極可能是雙胞胎之一,而雙胞胎皆已失蹤。
在警方調查的同時,偵探小桑龍也受到死者妹妹委託而開始調查......。
然後是心得以及有的沒的亂灑花(笑)。
首先,這是一本鐵道推理的小說,因為才剛看完了西村先生得本格推理小說,所以感覺更加微妙,有種「在甲大廚那邊吃乙大廚的拿手好菜之後,卻在乙大廚那邊吃到了甲大廚的拿手好菜。」
(請原諒我這樣亂比喻,但這並不代表我在期待著什麼,或者該說正因為反過來,反倒使我更為期待!)
不過真的很感動,這本書除了那透過書中推理作家空知雅也演講的「不在場講義」(雖然對他提到的兩位作家松本清張先生以及鮎川哲也先生都不熟悉,我甚至沒看過鮎川先生的作品)讓我開心了超久之外,能看見有栖川先生其他風格的作品,也像是挖到了寶一樣的開心。
雖然再怎麼說,這篇還算是有栖川先生早期的作品,在寫作功力上的確有所欠缺,但就劇情安排上,卻還是相當吸引人。
至於本書的定位,其實傅博先生講得夠多了,我說什麼都嫌賣弄(而且就如同先前說的,我自認對有栖川先生作品的了解還不夠多,也不夠深入),只想提一下他說的,關於有栖川先生的推理小說觀,以及這本書同時具備的兩個特點。
也無怪乎小知堂文化把這本書當成有栖川先生與台灣讀者初次見面之作呢,於閱讀完整本書之後,再讀傅博先生導讀的後半部份時,我恍然大悟。
還有那段編輯跟作家的討論也讓我一再發笑。
而且一度懷疑這是不是有栖川先生式的黑色幽默(笑),所以雖然中間沉重的部分好多,甚至結局都是我一再不願意相信卻成真的了(還是用猜的,沒辦法(毆)),卻還是可以邊笑邊沉重。
而我覺得這個黑色幽默的極致,正是結尾的部份,害我雖然緊張雖然不肯相信,卻還是神經兮兮的笑了。
黑色幽默的魅力,也莫過於此了吧!(抱歉,我想起了某位冷硬派作家(爆))
值得一提的還有後記部份。
其實我沒有說過,在最初看到有栖川先生被稱為「日本的艾勒里‧昆恩」,心中的感受,可以說是以反感居多。
尤其是,自己最喜歡的作家,被與一個自己聽都沒聽過的作家相提並論時。
又外加,有栖川先生是這麼大膽的寫著國名系列,給人的一種感覺,與其說是效法,倒不如說是有點自負,可是,光是一本《第46號密室》,就徹底粉碎了我的錯誤觀念,並且明白自己錯得有多麼離譜。
我想有栖川先生與其說是自負,倒不如說是以達到昆恩先生們的程度自許吧!他的謙虛從在書中有栖的自我調侃,以及不少後記中隨處可見,所以每看過一次後記,就覺得自己更愛這位作家,更覺得自己這麼喜歡這位作家真的是對的。
當然,就整體來看,這次的後記不算很謙虛,只是看到有栖川先生說自己對這本書感到自豪的地方,就是鐵道推理,莫名的就露出微笑了,這種自信,真的很可愛呢!(我討厭自負過頭的作者,可是喜歡有自信的作者,大概是因為自己辦不到,所以很崇拜吧!(笑))
不過,也許是我根本就是個無可救藥的fan,所以才會對於這種話有所反應吧!(笑)
而且,正如同我之前說的,作家的後記及序一直是我很期待的,這不僅是在推理小說中,甚至其他作品(甚至散文及詩集),因為從其中可以理解作者寫作的思路以及靈感來源,除了能夠更加了解這部作品,也能更認識作者對這部作品的期許,因此,對於有栖川先生始終如此不吝惜的寫著後記(雖然這種說法太過誇張,畢竟不寫後記真的不是什麼太了不起的事,似乎很多作家都這麼做),真的讓我非常感動。
不過,基於怕被捏到,這次後記我全然跳過對於「不在場講義」中的作品列表,等我對其中那些作家熟悉一點之後再說吧!(嘆)
接下來,是關於鐵道推理以及推理手法部份。
關於鐵道推理,其實一直有個問題,那就是只要作者經營不善,很可能會讓讀者看到睡著甚至不想看了,因為一直扯時刻表對某些人來講真的很累,起碼我就是這種讀者。
而坦白說,時刻表的部分我一度失神,但有栖川先生安排的其實還不糟,時刻表出現的時間比例也恰到好處,讓人不會感到索然無味,所以扣除我本人喜好的問題,就鐵道推理以及手法講述都不會顯得太沉悶,是經營的相當好的。
此外,除了在時刻表,不在場證明上頭經營之外,這部作品也善用了孿生子「樣貌相似」的特質,甚至是在解謎的時候都不忘再補上一記,雖然看得時候有些傻住,卻還是讓人頗為驚喜。
最後,是每次都要有的推薦(笑)。
我明白真的有不少人是受不了時刻表的,但就如同前段所述,這篇作品中,關於時刻表描述的成分其實比例頗為適切,因此假如你只是有一點點排斥,卻相當熱愛本格推理,這本《魔鏡》,絕對是你很不錯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